覆盖全区、惠及71.3万户农户的农村阳光沐浴工程圆满收官,有效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。
过去两年,伴随着碳中和成为国家战略,光伏赛道的增长具备了超强的确定性,企业纷纷抛出大手笔的扩张计划,以分食增量。这种担忧主要针对近期两个重要的行业现象。
究其原因,通威的组件报价远低于对手,通过降价给行业带来了较大冲击。这有望继续刺激德国的光伏装机需求和国内组件厂商的出口。尤其是在近两年惊人的扩产潮之下,行业洗牌或将加速到来。一体化布局可以有效地保障玩家在行业的地位和未来收入稳定性。为了降低这种风险,专业化厂商们被逼只得选择加入垂体一体化企业的阵营。
当整个赛道的竞争实现了整体的升维,赛道也因此变得更加内卷,行业的盈利空间最终会被不断压缩。如前文所言,垂直一体化可以帮助玩家平抑周期、降低风险和增厚利润率。ABSolar称,到今年年底巴西的累计光伏发电量将达到24928 MW。
巴西光伏太阳能协会(ABSolar)引用该国能源监管机构Agncia Nacional de Energia Eltrica(ANEEL)的数据称,截至9月底,巴西的太阳能装机容量超过了20 GW这正是垂直一体化提速的重要原因。目前各大组件企业披露的产能利用率在70%左右,今年上半年甚至爆出组件厂停产的消息。新入局者也倾向于从门槛相对较低、建设周期较短的组件环节入行。
事件背景非常明确:硅料价格高企,影响了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,也影响了光伏新增装机规模。如果综合考虑一体化企业的自用部分,各家电池片的真实出货量排名,估计还要发生重大调整。
但是选择在P型电池向N型过渡的关键时刻杀进来,其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,仍给行业未来格局增加了许多想象空间。硅片环节,原本是隆基绿能、TCL中环双龙头牢牢把控着市场。除了阿特斯以外,爱旭股份在单一专业化上也吃过亏。根据上市公司公告整理;2021年公司部分业务产能今年以来,以晶科能源为代表的光伏企业仍在谋求提高垂直一体化水平,增加自给率。
前三个模式都是TO B,只有组件是TO C。另外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电池片是组件企业的命脉。少数企业的牢骚和苦闷,已经无法阻挡光伏一体化发展大趋势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通威股份进军组件也几乎成了必然。
当然,一体化并非是绝对的、片面的一体化,应该是专业化经营,一体化协作。本来自给率就很高的组件企业,不断提高一体化水平,通威将来这些产能的出口,去往哪里呢?大扩产后,下一轮光伏产能过剩将是全链条的在这一轮光伏周期中,通威股份无疑是受益最大的企业。
比如硅料普遍签订长协订单,硅片最近一年也陆续出现长协订单,但是电池片却不会出现长协订单。曾经在第一梯队、但现在已经有些掉队的阿特斯,在其招股说明书(注册稿)中就承认:不及同行业公司业绩,主要原因是垂直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。
2024年,全球光伏装机能达到800GW吗?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是,去年全球光伏装机是175GW,今年全球光伏装机总量的普遍预测是240GW。但是在这一轮周期中,垂直一体化已成为趋势,不可阻挡。在这里暂不考虑450万吨,我们姑且按严大洲预测的这230万吨产能,如果在2024年满产的话,对应的光伏组件大致在800GW左右。几家企业普遍认为,这不过是传说中的靴子落地而已,行业对此早有预期,该来的总算来了。甚至有人说,在光伏产业一体化浪潮中,作为一家电池片龙头,不做组件才不正常。在电池片领域名义上处于行业第五的企业捷泰科技,其6.2GW的产能,在头部组件企业面前,只有被集体碾压的份。
硅料、硅片尚且可以通过长单锁定客户,电池片、组件企业又应如何提高竞争力,保住自己的地位?今年背靠IDG资本、华发集团的爱旭股份也放弃了专业化,和同为IDG资本旗下成员企业青海丽豪、高景太阳能等,组成了虚拟一体化联盟。貌似把硅料成本做到极致、把电池片做到了全球第一,进军组件行业,对同行来说,既可以说成是降维打击,其实说成是逼上梁山,也不过分。
但是无论其过去产业布局眼光多么精准,其实都无法逃脱下一轮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能全面过剩的现实。公司中报预计2022年底公司产能规模将超过70GW。
组件的过剩可能会最早到来,表现也最为明显。事实上,赶碳号统计出来的多晶硅产能比这还要多,到2024年底产能将达450万吨。
晶科能源认为,垂直一体化能力是光伏企业参与未来竞争的必备能力。TOP5的通威股份、爱旭股份、润阳股份、中润光能、捷泰科技,总出货量约59 GW,占43.54%。比如晶澳科技,就要求光伏组件的80%产能必须使用自产的电池片;晶科能源也明确提出,要继续提高一体化水平。隆基绿能当年能快速扩大组件市场份额,就是充分利用了一体化的优势:用硅片环节补贴组件,使其组件产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。
现在随着上机数控、高景太阳能的疯狂扩张,硅片格局也正发生深刻变化。第三,全产业链运营,有利于组件企业加强对光伏行业各个关键环节的把控。
去年硅料价格开始上涨,专攻电池片技术的爱旭股份就公开诉苦:自己专业化路线,无法对抗光伏一体化企业,以致利润微薄甚至亏损。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上,随着光伏的全行业、全产业链一体化不断深入,光伏组件成本下降水到渠成,这对于提升光伏装机、推动双碳目标实现,未必不是一件好事。
另有投研机构统计,TOP5出货中,通威出货约为22.5GW、爱旭出货约为17GW、润阳出货约为13GW、中宇出货约为5GW,捷泰出货约为3GW。我们发现:隆基绿能的电池片产能仅次于通威股份;电池片行业老二爱旭股份其电池片产能和晶澳科技、天合光能等大体相当。
赶碳号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据PV InfoLink统计,今年上半年晶硅电池总产量约135.5GW。由于各家企业在2022年中报中未详尽披露,基于上述统计逻辑,赶碳号整理了2021年上市公司的公告。今年上半年,全国组件出货量为123.6GW,前五大组件企业出货量占比为63.65%,前十大组件占比80.18%。就在上周,已经过会的阿特斯中止上市。
但如果说一体化方面起步最早、做得最成功的当属隆基绿能。赶碳号认为,在这种趋势下,首当其冲的可能还不是爱发牢骚的爱旭,而是电池行业排名第一的通威。
在相当长的时间内,阿特斯认为,一体化不过是组件企业的一种被动选择: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组件利润空间被压缩。其中一个原因是电池片的技术迭代很快。
9月22日,通威股份发布公告,计划于江苏盐城投资40亿元建设25GW组件产能。正是上述这些行业特征,才让光伏企业的垂直一体化有了实现的可能。